当前位置:深圳律师咨询收费标准社会北大教授提议恢复土葬: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
北大教授提议恢复土葬: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
2022-08-10

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北邙行》

我国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几乎所有婚丧嫁娶的生活习俗都独具一格,长期传承沿袭下来最后都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上至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们,还是市井街坊普通百姓,对于传统习俗都极为重视,而土葬这种丧葬仪式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近些年随着西方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一些所谓权威专家的呼吁和抵制,传统的土葬形式渐渐被火葬所替代,其中原因无非是土葬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等。

但也有专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应该坚持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比如北大的吴飞教授,就提议恢复土葬,并且得到了许多群众支持的声音。

那么,究竟是土葬还是火葬更为环保呢?这位吴飞教授为何又如此坚持自己的观点呢?

一、传统的丧葬文化观

吴飞教授是河北人,目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教授,同时还担任北大礼学研究中心的主任。

早在2005年,他就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对于中华文化的传统礼仪有较深的研究和解读,尤其是关于丧礼文化的研究颇有心得,出版了不少相关著作。

因此,吴飞在丧葬文化的领域还是有一定权威性的,提议恢复土葬的建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实在的。

在他看来,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有所谓“死者为大”的认知,因此无论生前有多少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在死亡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这也是人们对于死者的起码尊重,并一直试图从中探索出人生的真谛。

长期以来,在全国各地区都有流传下来哀悼死者的仪式,虽然有些不同,但是大同小异,区别并不是很大,这些封建时代的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

或许会觉得有些过于等级分明、形式繁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体现“人情味”的具体特征。

如果人类对于自己同类的死亡不闻不问,任其暴尸荒野,或者置之不理,那么与自然界其他低级动物有何区别,正是由于生命只有一次的宝贵,以及对于死亡的反思,才迫使人们更想要找到自我人生的价值,从而提升整个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和超越。

据《礼记·檀弓上》所记载:“古也墓而不坟”,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土葬形式里,埋葬棺木的地方称之墓,在墓上面堆土成丘称之为坟。

这其实是有一定区别和意义的,并在各种制度、称呼上都有严格的限定,但是在现代的许多人看来,就成了“古板”“腐朽”的代名词,这其实也代表他们对于坟墓的内涵不够重视和了解的缘故。

这首先来说,也是古代人们伦理观念进步的表现。在更早的时期,或许人们的认知有限,会亲眼看到曾经自己的亲人尸体被野兽、昆虫吞噬的凄惨情景。

所以才想把亲人的尸体埋葬,避免这样的不好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希望自己死后,亲人也可以这样处置和对待自己。

其次是对于死亡的重视和寄托对于死去亲人的祝福,才有了坟土和墓碑等传统习俗形式的出现,这样的丧葬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

慢慢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一环,这样的礼仪传承,其实也包含了人类数千年的生存智慧。

二、土葬和火葬的巨大争议

吴飞教授认为火葬的追悼会其实不能算是真正的丧礼,更像是一种流水线似的流程模式,显得粗糙和缺少人情味,不过就是念一遍悼词、鞠三躬,绕一个圈,根本体现不出对于死者的基本尊敬,以及对于死亡的重视和人类生命灵魂的反思。

而传统的土葬丧礼仪式重要的是告别之前的吊唁和守灵。在“停灵”期间,生者和逝者之间有缓冲的地带,可以好好的做一些追思和悼念的举动,让自身的思想有一定的沉淀和反省。这看似有些形式繁琐,但确实让每个人心灵精神得到升华的时刻。

虽然说:“人,固有一死”,死亡也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火葬推行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然人们也对此无能为力。

自己的亲人死后,一个地区的殡仪馆就那么几个,常常要拿着单子排着队,等待着亲人被火化,这本身就是一种煎熬,毕竟都是与自己朝夕相处陪伴许久的亲人,心理上很难接受他们的离去,一时根本无法平静下来。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留个全尸”也是对于父母生养自身的一种感恩心理。但是,火葬的形式其实存在着烧不尽的情况,那些无法烧透的骨灰,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只能采取捶打的方式,将其敲碎。

然后倒进骨灰盒,有时还会伴随着其他人骨灰的残渣,虽然火葬的仪式不断革新,但这样的情况很难避免。

更讽刺的是,火葬之后的追悼会应该是庄严肃穆的,却有不少人把它当成了聚会和走流程的社交场合,不时还会谈笑风生的喧哗,完全就失去了对于逝者的尊敬,以及对于生命敬重的意义,这流于表面的悼念和吊唁形式,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内涵和价值。

因此,吴飞教授认为,人是一种高级情感动物,死后被烧成灰其实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就像是被当成垃圾一样处理。

这既是对于死亡的一种践踏,完全就失去了原本的人文内涵,放弃传统的土葬形式,根本无法体现人类的基本情感观。

三、如何走出丧葬困局?

对于火葬形式更为环保的说法,其实也并不绝对,随着火葬人数越来越多,公墓的面积也越来越大。

但是所采用的建筑材料都是水泥以及大理石等,这些东西很难被大自然降解消融,无形中还给大自然增添了负担。

但是传统的土坟形式,最多百年时间后就会慢慢消失,根本不会对大自然造成太大的伤害,人们甚至可以在上面重新耕种庄稼,许多的古墓和远古的墓群都是在农田下面发现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叶落归根”的表现。

更让人诧异的是,由于公墓的面积有限,一些无良生意人趁机买下大量土地,在中间赚足了差价。

人都是有感情的,看着自己的亲人被火化,在过程中还要捶捶打打,接着花费高价买块墓地以及上好的骨灰盒,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无疑让刚失去亲人的人们备受煎熬。

因此,综上所述,吴飞教授提议恢复土葬的建议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比较现实的问题是,随着国家城镇化的不断进程,根本就无法满足人们土葬的愿望。

这也是墓地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也需要相关部门对此做出有力的整改措施。

结论

古人云:“坟到百年自然平”,相对于土葬和火葬的区别,显然土葬更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人类的情感,而不能仅仅用“陋习”一词来轻易否定,当然,那些过于铺张浪费,刻意显摆的葬礼旧俗还是要杜绝的。

因此,采取因地制宜的形式,兼顾传统的尊长重亲美德,以及考虑当地政府的具体土地规划政策,也是较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让广大农村地区仍可以用土葬的方式,既继承子孙孝道,让逝者安息的传统观念,也是符合人情礼仪的做法。

而城市地区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更好的规划陵园和坟墓群,既推行火葬也倡导土葬两种形式并存,既关顾国家政策,也让人们有选择的余地,毕竟终其一生,可以葬在自己奋斗一生的土地上,也是大多数都最大夙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