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律师咨询收费标准母婴欣格列汀是什么药?糖友新药问世
欣格列汀是什么药?糖友新药问世
2022-05-27

糖尿病是很难治的病症,而且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往往会有很多并发症,很多死亡并非因为糖尿病本身,而是并发症致使身体衰竭,所以我们要重视糖尿病的治疗,下面5号网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欣格列汀是什么药?糖友新药问世。

欣格列汀是什么药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李佳和蒋华良等3个课题组合作开发的抗糖尿病新药欣格列汀(DC291407),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获批开展临床研究。

科研人员结合已报道的DPP-4晶体复合物结合模式图,提取药效片段和优势骨架,共设计合成6类全新结构母核的DPP-4抑制剂,通过对百余个化合物进行体内外活性筛选和药效学评价,开发获得了DPP-4高选择性抑制剂欣格列汀。欣格列汀结构独特,是全新化学分子实体的DPP-4高效、高选择性抑制剂,目前已获得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利授权。临床前研究显示,欣格列汀的体外DPP-4抑制活性、选择性和体内降糖作用效果优于现有上市药物,该化合物具有降糖作用显着、起效剂量低的特点。欣格列汀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安全性,暴露量和半衰期均优于上市药物阿格列汀。因此,它是一种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糖尿病临床候选药物,具有良好的成药前景。

相关研究成果已转让给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上海市科委等的资助。

利格列汀满足临床疗效需求

中国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调查报告显示,疗效是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时的首要考量因素,中国医生对于降糖有多方面需求,其调整T2DM 患者治疗方案的前四大原因为HbA1c 控制能力不足、低血糖风险、餐后血糖(PPG)控制能力不足、空腹血糖(FPG)控制能力不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冉兴无教授指出,血糖控制方案需要兼顾强效降低HbA1c、全面改善PPG 和FPG,在持久稳定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最小化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风险,优质安全降糖达标。DPP-4抑制剂利格列汀能够满足强效、全面、持久、优质的降糖需求。

一项汇总分析显示,利格列汀治疗可使HbA1c自基线降幅高达1.2%(J DiabetesComplcations2013,27:274)。另有研究表明,利格列汀无论单药治疗还是在二联、三联方案中应用均可提供强效降糖作用。一项长达104周的研究显示,利格列汀可持久改善血糖控制,其降低HbA1c的疗效非劣于格列美脲(平均剂量3 mg/d)(Lancet 2012,380:475)。此外,利格列汀单药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均可显着降低PPG和FPG。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利格列汀单药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够改善β细胞功能,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IR)均显着改善(Diabetes Obes Metab2011,13:258;Lancet 2012,380:475)。在低血糖和体重方面,利格列汀组达到HbA1c<7%且未发生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比例显着高于格列美脲(平均剂量2.45mg/d)(Int J Clin Pract2013,67:317)。基于多种益处,利格列汀在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两个美国全国健康保险数据库患者随访发现,坚持长期使用利格列汀治疗的患者比例分别高达51.5%和50.3%[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5年会:壁报1707]。

格列汀类药物对糖尿病究竟有啥用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在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多个问题。以往我们绝大多数的药物都是围绕着胰岛素而来的,例如磺脲类药物、胰岛素等。毕竟从班廷发现胰岛素开始就为糖尿病牢固地打上了这个烙印。

2型糖尿病中确实存在着胰岛素分泌的问题,可能在早期会有1相分泌的受损、2相分泌的代偿性过高,逐渐演变为后期的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除了胰岛素本身出现了问题,还存在多种病理过程,例如尿糖重吸收过度、中枢食物成瘾、脂肪细胞功能异常、胰高糖素受抑不充分等等。当然在食物的入口——胃肠道方面同样也存在问题,现在基本明确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胃肠激素分泌不足和作用受损。

因此围绕着以上这些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各大药企也纷纷开始研发各种针对不同环节的药物,而格列汀类药物正是此中的一类药物。

格列汀类药物的学术名也叫做二肽基肽酶4的抑制剂,英文简称为DPP4抑制剂。DPP4在人体内的作用主要是快速灭活人体肠道分泌的两种激素——GLP-1和GIP。这两种激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是在人体进餐后通过肠道细胞分泌入血,作用于人体胰岛,一方面刺激胰岛素分泌,另一方面可以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这样就可以间接地通过胰岛激素的餐后再平衡,从而使人体内血糖调节状态从空腹状态进入餐后状态。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肠道激素的分泌问题,GLP-1和GIP作用不足,那么使用DPP4抑制剂后,就可以相对延长这两种激素的作用,部分改变2型糖尿病中出现的此类激素问题。

国外为啥格列汀类药物卖的那么火

无论是从格列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来看,还是从后续陆陆续续公布的一系列临床试验数据来看,格列汀类药物确实显得那么“完美”。

一方面既能够作用于传统降糖药物作用不到的肠促胰素系统,另一方面从作用机制来看没有任何理由支持该类药物会存在如格列酮类药物那样所谓的“心血管风险”。更何况从最近3年以来连续公布的各大临床试验中心围绕格列汀类药物心血管风险的研究——SAVOR-TIMI 53研究、TECOS研究、EXAMINE研究都一致显示无论是沙格列汀,还是西格列汀或阿格列汀,都不会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造成进一步加重或恶化的作用,当然另外两个格列汀——维格列汀和利格列汀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还正在随访中,尚未公布结果,但是从前序的研究和作用机制来看,本大叔认为必然还是一个心血管风险中性的结果。

如此格列汀类药物似乎汇集了各种推动市场销量的优势:一天一次口服,依从性最高;低血糖风险明显低于传统磺脲类药物,安全;不增加体重,依然安全;心血管风险也是中性结果,同样还是安全。

在国外这样保险支付占绝对优势话语权,并且患者管理大多数依托全科医生的医疗环境下,我竟然想象不出不用格列汀的理由了。

格列汀类药物为啥在中国遭遇冷场

中国市场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特殊市场,很多情况下药物销量都和国外并不一样,甚至是相反。当年阿卡波糖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中国的糖尿病市场是一个教育程度极差,并且专科医生占有绝对话语权,支付方基本社保占绝对多数的特殊市场。

教育程度差,意味着绝大多数医生和患者都盯着血糖一个简单指标,能降糖能快速降糖就是好药成为了一贯共识。专科医生占有绝对话语权,意味着对于低血糖的恐惧并没有国外医生那么强烈,我们广大聪明绝顶的糖尿病专科大夫会各显神通,采用各种手段来将浮现出来的低血糖风险控制到最低。社保支付的单一通道导致了不进入医保目录,也就意味着该药物的销量永远只能徘徊在社会底层。

目前中国市场存在5大格列汀药物,统统都是外企原研,无论是默司,还是诺司、阿司、勃司、武司、礼司都憋着一股劲,那就是别看现在格列汀销量不行,那是因为自费关系,一天10元的药物治疗费用确实很多患者止步于此。但是本大叔奉劝各大司的总监、经理、主管、代表,别以为一旦进了医保销量就会一飞冲天。

曾经有几位总经主代反驳,并列举当年文迪雅的例子,确实文迪雅在进入医保后销量一飞而起,但是文迪雅如此并不意味着格列汀就同样如此。此中关键在本大叔看来有二:

第一,文迪雅在自费阶段已经在医生中树立了“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文迪雅=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牢固观念,有此观念洗脑的医生患者群众盼文迪雅进医保如久旱盼甘霖,哈哈。但是格列汀呢?各司可以去看看市场调研公司的报告,你们各自引以为傲的5大格列汀现在群众中又是神马观念呢?小小举个例子,曾经有一年CDS年会5大格列汀同时开卫星会,本人有幸各个会场兜了一圈,居然没整明白究竟哪个会场讲的是哪个格列汀,因为大家众口一致都在说“强效安全”。本大叔只想问一下,比强效比得过胰岛素磺脲类不?比安全又能比得过糖苷酶抑制剂不?

第二,最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各司市场部、医学部、销售部积极配合梳理市场观念推动销量的时候,忘了人类的本性——那就是追求“控制感”。每一位消费者内心深处都愿意根据自主意愿选择安排所购商品,药品虽然特殊,但同样逃不脱商品的基本属性,患者医生和消费者一样,都在内心深处寻求一种控制感。

格列汀是不错,一天一次安全降糖,但是控制感又在哪里呢?一天一次、饭前饭后都可以,这样连傻子都能吃的药,能满足控制感吗?为啥很多医生很喜欢推荐格列奈呢?指导患者早餐前吃两粒、中餐前吃一粒、晚餐前吃一粒半,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控制感啊!格列汀面对所有患者基本都是采用同样的剂量,而且降糖是那样的平缓,绝大多数患者都是要在连续服用2-4周后才能看到体会到血糖下降,你们以为病人都是傻子吗!在血糖仪普及的今天,吃了两三天患者就会自己去测测血糖看看药物有用没用,更何况是这样一个自费药物,患者很容易建立一种自费药就等于疗效强而快的印象,但是一测血糖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于是这样一种“无效”的坏口碑就会在医患中迅速播散,各司得花费多少召开城市会、巡讲会去纠正观念呢?

所以基于以上两大理由,本人并不看好5大格列汀进入医保后的销量增长,何况还有一大批国产格列汀等着在医保公布后上市呢!真的,留给格列汀的时间真的不咋多咯,呵呵。